王陳靜文慈善基金會

 

與美結緣,靜文珍重(蔣勳)

與靜文熟識起來是這幾年的事。最初一起研讀藝術史,後來與一些興趣相同的朋友一起閱讀《紅樓夢》。

一起上課的朋友謙遜,尊稱我一聲「老師」。我卻知道,在與美結緣的路上,並沒有老師學生的差別,只是結伴而行,珍惜美,分享美,知道美是緣分,也是福報。

靜文數十年來接觸藝術,從少女時代開始,在歐洲、美國,都在專業藝術科系學習;1969年在英國Portsmouth college藝術設計學院拿到室內設計學位,1972年又再進倫敦Byam Shaw繪畫學校,專攻純藝術;1978年在美國McNeese州立大學取得視覺藝術學位;1982年,初回台灣,靜文已經在台灣藝術大學教授繪畫的素描課程。這麼長久的藝術經歷,她與美的緣分不能說不深。

與美結緣,究竟是什麼因果?

我有時接觸佛教經典,讀到眼花神倦,讀到茫然,放下手中佛書,忽然會有一個問自己的念頭閃過:

美,究竟是業報,還是福報?

與美結緣的人,大約都心靈纖細敏感,人世間的冷熱、喜怒、貪嗔痴愛,一一有感於心,也往往特別因此要受許多敏感的苦。

一個朋友修行密教,不知是不是想度化我對美的癡頑執著,有一天說要發功,去除我的業報。

我問她:「業報去除以後會如何?」

她笑著說:「你就不會迷戀美的事物了!」

我知道她在調侃我,我卻認真想了一下,回答她說:「還是讓我留著這些業報吧,如果真的是業報。」

我想說的是:如果真的是業報,也要在此生謹慎珍重結伴而行吧!

何況業報、福報,可能只在一念之間。

我相信真正藝術的創作,一定是帶著一生的修行的點點滴滴。有時候,看一件動人的作品,分不輕是在看顏料筆觸,或是看到的其實是創作者生命的血淚斑斑。

我也一直相信,藝術和人,是不可分的一體兩面。

靜文早期的作品我看得不多,1978年的一件「天人合一」,很明顯地運用中國書法的漢字概念,結合西方二戰以後抽象表現主義(Abstract Expressionism)的視覺效果。

靜文在書法方面用力很深,常常看到他大筆揮灑的榜書,看的人都意外靜文書法的豪邁大氣,毫不拘謹扭捏,她自己也開玩笑地說:「像老先生寫的字!」

書法也許透露了靜文內心豪放不拘細節的個性本質,但是以1978年的作品來看,漢字的外在形式似乎還太明顯。

漢字書法,雖然依據文字的結構為基礎,但是唐宋以來,最高明的書法卻常常從文字中解脫,甚至背叛文字,使線條、點捺、虛實,可以完全自由組合,達到純粹視覺上的美的享受,與字體的辨別已無關係。張旭、懷素的狂草,龍飛鳳舞,卻往往不容易辨認內容,這都是最好的證明。

靜文在書法或東方裝飾上的符號概念的興趣,一直延續到1983年。1983年的一件「古典現代代溝」,畫面上一連串東方「卍」字符號,立刻使人感覺到古老中國刺繡編織或傢俱建築上的傳統聯想。

我最早看到的靜文的原作都是2000年以後的作品,與她早期的創作有很大改變。

她似乎不再從符號性上堅持執著「中國」或「東方」,此後的作品,畫面上不太找得到可以一眼辨認的符號。

但是,有趣的是,在放棄了符號的執著之後,靜文的畫其實是更為東方了。2000年之後,她很少再使用早期的油畫顏料,改用壓克力顏料之後,水溶性的渲染,使她在單色系的紫或藍中做出豐富的層次變化,看來是西方現代的抽象畫,卻逼近宋代水墨美學的空靈意境。

那些流走噴薄於畫面的筆觸,像天空的流雲,或聚,或散,或紓緩,或糾結,或飄邈,或凝重,或濃郁,或清淡,或牽連糾纏,或自由來去、一無罣礙。

我看著這些畫面上雲嵐的生成變滅,聚散無常,覺得靜文的確是在藝術的創作中修行,也在美的探索中修行。我知道靜文也親近宗教信仰,但她的創作或許更是一種貼近生命的直接參悟吧!

1960年代以後,美國的抽象表現主義,像帕洛克(Jakson Pollock),以非常男性霸氣的揮灑技法完成壯闊的作品;我卻常常在紐約的美術館注意到帕洛克弟子輩的女畫家弗蘭克塞勒(Helen Frankthaller)的「山與海」系列。她在不打底的棉布上,以水溶性的壓克力顏料,書寫出非常東方又非常女性的婉約意境。水與顏料交互融合,顏料與棉布相互滲透吸收,好像在東方或女性的世界,少了對抗、排斥、競爭的霸氣,卻有更多相互包容、接納、親近與溫暖的諧和。

2000年以後的靜文,找到了非常自由的自我,她在畫布上流走或牽連都使人覺得一心無罣礙,至少在創作的當下,她似乎剎那間找到了自己,找到了生命真正的純粹自由。

我曾經去靜文在山上的畫室,看她一幅一幅新近完成或正在進行的的巨作,看到畫面上或奔騰、或激烈,或狂放不羈的筆觸,那些色塊,那些急如驟雨的、潑灑開來的點,有時如風起雲湧,有時如驚濤駭浪,但似乎都在尋找一種畫面上的平衡、互動、牽制,尋找一種在生命中可以超越的豁達與平靜。

這些年,靜文好像打開一扇寬廣的門窗,我知道他學習押花,學習金屬工藝,學習品香,使自己的生命豐富起來。

品香是我最陌生的一環,靜文贈我她自己捻製的香,告訴我其中的成分,告訴我品香的程序規則。我率性疏懶,記不住許多細節。但那一束用黑色緙絲絹袋盛裝的絳黃的香,我閒暇時在家,取出一炷,供在佛前,細煙裊裊,若聚若散,若有若無,我體會色、聲、香、味,我體會生死愛恨,彷彿多了一份領悟。

與美同行,謹慎珍重,僅為靜文2005年畫展祝賀。

 

2005年8月20日記於八里